做培训这些年,见过太多讲师陷入“闭门造车”的困境:有人一年讲200场课,内容却始终停留在3年前;有人报了10个线上课,课酬却没涨过;还有人每天刷行业文章专业配资实操盘,看似很忙,实际没半点新突破。
培训师的成长,从来不是“闷头学理论、反复练话术”,而是“走出去见世面、沉下去找素材”。有些地方,去1次就能让你找到新案例、新方法、新资源,比在家啃10本书还管用。下面6个地方,每一个都经过我和身边20多位资深讲师的实战验证,新手去能少走3年弯路,老讲师去能突破成长瓶颈。
一、甲方企业一线:3个理由让你“讲的内容全是学员想要的”
推荐去的场景:甲方公司的办公室、车间、门店、项目现场(比如给销售团队讲课,就去他们的客户谈判现场;给生产团队讲课,就去车间看流水线)。
1、能抓准真实痛点,避免内容“空对空”
很多讲师讲的内容没用,是因为没见过学员的真实工作场景。比如讲《销售沟通》,只知道“要倾听客户需求”,但去了销售谈判现场才发现,学员真正的痛点是“客户总打断说话,根本没机会听”。
曾有位讲师讲《门店管理》,之前总讲“要提升服务态度”,去了甲方门店才发现,学员最头疼的是“客流高峰时没人手,想服务好也做不到”。后来他调整内容,加了“客流高峰3步应对法”,讲课满意度从70%涨到95%,还拿到了续单。
展开剩余90%2、能收集独家案例,让课程“有血有肉”
线上找的案例都是“通用款”,学员听了没感觉;但一线的真实案例,自带“代入感”。比如去电商公司的客服部,能收集到“客户凌晨3点投诉,怎么快速安抚”的案例;去工厂车间,能看到“员工因操作流程复杂出错,怎么优化步骤”的实例。
我之前讲《团队协作》,总用“互联网大厂案例”,学员反馈“不接地气”。后来去甲方的物流仓库,看到“分拣组和配送组因交接问题吵架,最后用‘交接清单’解决”的案例,加进课程后,学员纷纷说“这就是我们公司的情况”。
3、能理解甲方需求,让合作“更稳”
甲方找你讲课,不只是要“讲知识点”,是要“解决他们的问题”。去一线能让你知道甲方的“隐性需求”:比如去传统企业,会发现他们不仅要“方法”,还要“能让老员工接受的落地方式”;去互联网公司,会发现他们更看重“快速出效果,别搞太复杂”。
有位讲师去甲方的研发部门,发现他们“怕培训耽误项目进度”,就把2天的课程拆成“4个半天+线上答疑”,甲方特别满意,后续又推荐了3家分公司的合作。
二、行业展会/峰会:3个价值让你“紧跟趋势不落后”
推荐去的场景:所在领域的专业展会(比如培训行业的“中国企业培训与发展年会”、教育行业的“中国教育创新峰会”)、垂直领域展会(比如给医疗行业讲课,就去“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”)。
1、能快速获取行业新趋势,让课程“不过时”
培训师最怕的是“讲的内容已经过时”。比如2023年还在讲“传统PPT设计”,却不知道很多企业已经用AI做课件;2024年还在讲“线下团队管理”,却没发现很多公司已经是“混合办公模式”。
去行业展会,能第一时间看到新趋势:比如在培训展上,能看到“AI+培训”的新工具(自动生成案例、智能测评学员);在电商展上,能了解“直播带货的新玩法”,这些都能加进课程,让内容更前沿。
有位讲师之前只讲“线下销售技巧”,去了电商峰会后,加了“直播销售话术”模块,课酬直接涨了40%,甲方说“就需要这种跟得上趋势的内容”。
2、能链接同行资源,找到“合作机会”
展会是最容易链接同行的地方,不用刻意社交,逛展位、听论坛时就能认识人。比如在“培训师交流区”,能遇到讲同一领域的讲师,互相交换案例、推荐资源;在“企业采购区”,能直接对接甲方的培训负责人,比线上发简历高效10倍。
我之前去参加培训峰会,在一个分论坛上认识了一位做“政企培训”的讲师,他把我推荐给了3家国企,后续合作了5场课,比自己跑客户省了很多时间。
3、能收集行业数据,让内容“更有说服力”
讲课时用“行业数据”比“我觉得”更有说服力。比如讲《客户管理》,说“根据2024年中国客户服务协会数据,70%的客户流失是因为跟进不及时”,比说“很多客户会因为没跟进而流失”更可信。
展会上的企业会发《行业白皮书》《年度报告》(很多免费领),比如在教育展上能拿到“中国K12教育消费报告”,在医疗展上能拿到“基层医疗人员培训需求调研”,这些数据能直接用在课程里,提升专业性。
三、竞争对手的课堂:3个收获让你“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”
推荐去的场景:同领域讲师的公开课、线上直播课(比如你讲《时间管理》,就去听其他讲师的《高效时间管理》公开课;你讲《销售技巧》,就去看同行的直播课)。
1、能看到自己的不足,避免“闭门造车”
很多讲师不知道自己的课程哪里有问题,是因为没听过别人怎么讲。比如你觉得自己的互动设计很好,但去听了同行的课才发现,对方用“游戏化互动”让学员参与度更高;你觉得自己的案例很全,却发现同行的案例更贴近学员的真实场景。
有位新讲师之前总觉得自己的《沟通技巧》课没问题,去听了一位资深讲师的课后,发现自己“只讲理论,没教具体话术”,回来后加了“10句落地话术”,学员反馈立刻变好。
2、能找到差异化优势,避免“同质化竞争”
现在培训市场竞争激烈,没差异化很容易被淘汰。比如大家都讲“AI在培训中的应用”,有人侧重“AI做课件”,有人侧重“AI测评学员”,你去听了之后,就能找到自己的定位(比如“AI+案例生成”),避免跟别人抢同一类客户。
我之前讲《团队管理》,总跟其他讲师撞内容,去听了3位同行的课后,发现他们都侧重“大型企业管理”,而中小微企业的需求没人满足,我就把内容调整为“中小微企业团队管理”,很快就接到了很多订单。
3、能借鉴好方法,少走“试错弯路”
同行的好方法,不用自己再花时间试错,直接借鉴调整就能用。比如在一位讲师的课上,看到他用“学员案例拆解+现场给方案”的方式互动,效果很好,我就调整为“针对学员的问题,现场拆3步解决方案”,用在自己的课上,学员参与度提升了60%。
有位讲师在同行的课上,学到了“用‘课前调研表’提前收集学员痛点”,回来后用在自己的课程里,备课效率提高了50%,内容也更精准。
四、书店/图书馆:3个作用让你“夯实理论基础,拓宽认知边界”
推荐去的场景:城市的大型书店(比如北京西西弗、上海诚品)、专业图书馆(比如国家图书馆的“企业管理馆”)、线上书店(比如当当、京东的“培训/管理”类目)。
1、能夯实理论基础,避免“只懂皮毛”
很多讲师讲的内容没深度,是因为理论基础不扎实。比如讲《心理学在培训中的应用》,只知道“冰山理论”的表面意思,却不知道背后的“精神分析逻辑”,遇到学员提问就慌了神。
去书店的“心理学”“管理学”区域,能找到经典书籍(比如《乌合之众》《管理的实践》),这些书能帮你理解内容背后的底层逻辑,讲课时更有深度。
有位讲师之前只讲“表面的沟通技巧”,读了《非暴力沟通》后,理解了“沟通的核心是共情”,调整内容后,学员说“听你的课,不仅学方法,还懂了为什么这么做”。
2、能拓宽认知边界,找到“新的课程方向”
培训师很容易陷入“只看自己领域的书”的误区,导致内容单一。比如只讲《销售》的讲师,去看《产品设计》的书,能了解“客户对产品的需求”,加进课程里,让销售技巧更贴合客户心理;只讲《管理》的讲师,去看《经济学》的书,能理解“企业经营的底层逻辑”,让管理内容更有高度。
我之前只讲“培训师技能”,去书店时翻了《AI生成式内容创作》,发现“AI能帮培训师快速生成案例”,就开发了“AI+培训师效率提升”的新课,很受市场欢迎。
3、能安静思考,梳理“知识体系”
平时讲课、跑客户太忙,很难有安静思考的时间。书店/图书馆的环境能让人静下心来,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:比如哪些内容需要更新、哪些案例可以整合、哪些方法需要优化。
有位讲师每个月去图书馆待1天,梳理“课程框架”,把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“3大模块+10个核心方法”,课程逻辑更清晰,学员反馈“听着不混乱,容易记”。
五、学员的“非工作场景”:3个好处让你“拉近与学员的距离”
推荐去的场景:学员常去的非工作场所(比如给年轻员工讲课,就去他们常去的奶茶店、剧本杀店;给高管讲课,就去他们常去的茶馆、高尔夫球场)、学员组织的线下活动(比如学员的读书会、行业沙龙)。
1、能理解学员的“真实想法”,避免“代沟”
很多讲师跟学员有“代沟”,是因为不了解他们的生活场景。比如给00后员工讲课,不知道他们“喜欢用表情包沟通”“注重工作体验”,讲的内容他们听不进去;给高管讲课,不知道他们“关注行业趋势”“在意时间效率”,内容太基础会让他们觉得“没价值”。
去学员常去的奶茶店,能听到他们聊“工作中的烦恼”(比如“领导布置任务没说清”);去高管的茶馆,能了解他们“关心的企业问题”(比如“怎么留住核心人才”),这些都能帮你调整内容,拉近距离。
有位讲师之前给00后讲《职场礼仪》,总讲“穿正装、说敬语”,学员很抵触。后来去了他们常去的剧本杀店,发现他们“喜欢轻松的沟通方式”,就把内容调整为“非正式场合的礼仪(比如微信沟通礼仪)”,学员反馈“终于有能用上的了”。
2、能收集“生活化案例”,让内容“更接地气”
讲课时用“学员熟悉的生活化案例”,比“工作案例”更易引发共鸣。比如讲《时间管理》,用“怎么平衡‘追剧’和‘加班’”的案例,比“怎么平衡‘开会’和‘做报表’”更贴近年轻学员;讲《沟通技巧》,用“怎么跟朋友吐槽工作”的案例,比“怎么跟领导汇报”更轻松。
我之前给宝妈学员讲《高效学习》,去了她们常去的母婴店,听到她们聊“怎么在带娃间隙学习”,就加了“碎片化学习的3个场景(哄睡时听音频、做家务时想思路)”,学员说“这就是我的日常,太实用了”。
3、能建立“私人信任”,带来“转介绍”
在非工作场景见面,能减少“讲师与学员”的距离感,更容易建立私人信任。比如在学员的读书会上,跟他们一起聊书、分享观点,他们会觉得“你不仅是讲师,还是朋友”,后续有培训需求会第一时间想到你,还会推荐给同事。
有位讲师经常参加学员组织的“行业沙龙”,跟学员成了朋友,一年下来,学员推荐了8场课,比自己找客户高效很多。
六、跨界领域的培训课堂:3个启发让你“打破思维局限”
非自己领域的培训课堂(比如你讲“企业培训”,就去听“教育机构的教师培训”;你讲“销售”,就去听“心理咨询师的沟通课”)、跨界领域的工作坊(比如“设计思维工作坊”“行动学习工作坊”)。
1、能学到“跨界方法”,用到自己的课程里
不同领域的培训方法,很多是可以通用的。比如教育机构的“互动游戏”,能用到企业新员工培训里,让内容更有趣;心理咨询师的“共情话术”,能用到销售培训里,帮学员更好地理解客户。
有位讲师去听“儿童教育课”,学到了“用故事讲知识点”的方法,回来后把《团队管理》的内容编成“3个小故事”,学员反馈“比听理论好记多了”,课后还能复述出来。
2、能打破“思维局限”,找到“新的课程角度”
长期待在一个领域,很容易陷入“思维定式”。比如讲《问题解决》,总从“企业管理”角度出发,去听“设计师的问题解决课”,会发现他们用“用户思维”找解决方案,这能帮你打开新角度,让内容更有新意。
我之前讲《客户异议处理》,总从“销售技巧”角度讲,去听了“心理咨询课”后,加了“客户情绪识别”模块(比如“客户说‘考虑考虑’时,怎么通过语气判断他的真实想法”),课程满意度提升了30%。
3、能链接跨界资源,开发“新课”
跨界课堂能认识其他领域的讲师,一起开发新课。比如你讲“企业培训”,认识了讲“AI技术”的讲师,可以一起开发“AI+企业培训”的课程;你讲“销售”,认识了讲“产品设计”的讲师,可以一起开发“销售+产品理解”的课程,比自己单打独斗更有优势。
有位讲师之前只讲“线下培训技巧”,去听了“线上直播课”后,认识了一位做“直播运营”的讲师,一起开发了“线上培训+直播互动”的新课,很受企业欢迎,课酬翻了一倍。
最后:培训师的“成长”,藏在“走出去”和“沉下去”里
很多讲师觉得,成长靠“多讲课、多学习”,但忽略了“去哪里学、去哪里实践”。上面6个地方,不是“选几个去就行”,而是要“结合自己的需求,有针对性地去”:
※缺案例、缺痛点,就去“甲方一线”“学员非工作场景”;
※怕落后、缺趋势,就去“行业展会”“跨界课堂”;
※想优化课程、找不足,就去“竞争对手课堂”“自己的失败复盘现场”;
※想夯实基础、拓认知,就去“书店/图书馆”。
我身边那些课酬高、口碑好的讲师专业配资实操盘,都有一个共同点:不闷头做事,知道“该去哪里找成长的养分”。新手讲师不用急着全去,先选1-2个最需要的地方,慢慢积累,你会发现,课程内容越来越扎实,合作机会越来越多,成长速度也会远超同龄人。
发布于:湖南省恒正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